邸子瀛,新闻学院20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已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录取。在本科阶段,他深刻研习评论写作之道,不断积累经验方法,将评论写作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两年时间内于红网、红辣椒评论等平台发表了14篇文章。因其作品数量多且质量高,红网还专门为他建立了评论员文集。
(图1:邸子瀛生活照)
01初入校园获“新”知,研摩习课得真章
2018年,邸子瀛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开始了在乐动ledong(中国)的学习生活。和大部分人一样,他并非一开始就对新闻评论的写作了如指掌。大学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让他学到了关于新闻学专业的实务知识,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作为一名新传学子,写作能力永远都是自身武器库中的一把利刃。在此启蒙下,这位初次学习新闻知识的学生接触到了新京报评论和曹林的“吐槽青年博士”等公众号,这也让他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有了接触和认识。邸子瀛真正开始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是在之后的新闻评论课程中,同时这门课程的学习也真正地对他起到了启智润心的作用。系统的学习让他对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定期的写作练习让他进一步掌握了新闻评论的结构和写作要领。对这位初学评论的大二学生来说,新闻评论课程的学习让他的文章表达更为专业。与此同时,他在课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细节性的知识。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于邸子瀛而言,新闻评论课程的学习带给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发。相较于小说、诗歌和散文来说,新闻评论的写作结构更为模板化,它要求作者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且这个观点是不落俗套的。因此,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让自己的观点脱颖而出,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邸子瀛在课上深受启发的地方。对他来说,老师在课上所教授的知识是宝贵的财富,每一次重新回顾、思考,都会让他有新的收获。
02写作训练驰而不息,不断思考久久为功
经过系统学习,邸子瀛开始向红辣椒公众号平台投稿,这不仅是因为老师的建议,更是他对自我的督促与训练。在长期的写作探索中,邸子瀛既汲他人之长,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过长的写作时间会使思维疲惫,适当的限时写作则会让作者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在完成一篇可直接投稿的评论文章时,他通常会给自己限时三小时。
(图2:邸子瀛的写作手稿)
开始一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第一步便是确定选题,邸子瀛常常从微博等各大平台寻找新闻事件以发现选题,之后便进入了前期的资料搜集阶段。对他而言,资料搜集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完整了解,也是对文章细节的把控。许多人在提出解决办法时,会用有关部门或者相关部门来替代,但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笔者在写评论的时候应当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该具体落实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去管辖?所有应该搜集的资料都不容忽视,不然就会给读者雾里看花的感觉。资料搜集完备之后,便进入最为关键的一步——构思立意。邸子瀛说:“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它的中心立意必须是深刻且新颖的,这就需要‘比别人多想一步’的深度思考能力。”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初步判断之后,他会问自己:这个观点是否是大众化的、普通的、过于平庸的?并在此基础上刨根问底。在《拒绝重建圆明园,背后是历史敬畏与现实考量》、《宠物进盲盒,摆在利益之前的当是敬畏》、《禁炒“状元郎”:退烧针还应打给高考热的运营资本》等文章中,“利益”一词多次被作为论述的中心。对于这一问题,邸子瀛提到:“很多事件,你哪怕从一开始去关注它不是一个利益相关的事件,但是慢慢分析,你会发现它本质上就是利益的冲突。”正是因为“比别人多想一步”,他才挖掘出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共同点,实现了从表象到本质的跨越。
(图3:部分评论作品)
当积累足够的写作经验之后,他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将新闻评论写作当成习惯,这才有了如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状态。同大多数人一样,邸子瀛的评论文章一开始也存在论点普通、缺乏深度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他摸索出了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去阅读前辈大家们的作品,在阅读时不断思考,还原前辈们的思维过程。二是关注专业评论员对同类话题的评论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从横向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思考主流媒体的评论员是什么风格?如何立意?慢慢地,他的思维开始有了专业媒体评论员的色彩,写作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邸子瀛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知识积累是评论写作的源头活水,勤加练习才能笔翰如流,不断思考方可使文章鞭辟入里。
(图4:写作期间的总结与反思)
03多渠道积累,夯实“金字塔基”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新闻评论的写作需要评论员具备坚固且厚重的“金字塔基”,这时,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就显得尤为重要。邸子瀛深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坚持线上线下采风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充电”方式。他经常会关注B站上的各种亚文化圈群体的生活。2021年3月26日,他的评论文章《北宋站玩“穿越打卡”:别光折腾外在而丢了理性》在红辣椒公众号平台上发表。“妙龄女子与翩翩君子身着古装,打着油纸伞在‘北宋站’拍摄变装视频”的话题就是他在关注汉服圈的过程中发现的。
(图5:评论文章《北宋站玩“穿越打卡”:别光折腾外在而丢了理性》)
线上采风能够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选题范围,而线下采风则能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烟火气。邸子瀛喜欢到胡同、巷路观察不同群体的生活,与他们交谈。此外,他特别提到要贴近老人,发现他们身上积淀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遗产。他说:“但凡稍微跟老年人接近一点点的那批年轻人,他们就会变得厚重起来,就会在同龄年轻人中独领风骚。”的确,老年人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丰厚的阅历能够帮助评论者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世界。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只有通过广泛的实践采风,我们才能够真正深入到生活中,找到更好、更多的写作素材,写出有灵性的文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评论员评论的是大千世界,所以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邸子瀛推荐了提高评论写作水平的几类书籍:第一类是关于新闻评论的专业书籍,如曹林的《时评中国》系列和《时评写作十六讲》等,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时评写作的专业知识;第二类是历史学类的书籍,如《历史学家的技艺》、《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等;第三类是社会学类的书籍,如《乌合之众》、《社会学的想象力》、《乡土中国》、《中国人的精神》等;同时,还要关注一些线上的公众号平台,如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澎湃新闻评论等。此外,要多读一些评论前辈的作品,如邹韬奋的《小言论》,《毛泽东选集》等,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评论员,形成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评论风格。
(图6:床头桌前的常阅书单)
04心怀责任感,秉持新闻理想
邸子瀛用自发性、责任感和渐进性三个关键词来总结自己多年的新闻评论写作锻炼。在他看来,写作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我们要在评论写作中锻炼自己敏锐开放的思维,开阔知识视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补充舆论场。与此同时,要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用发声推动社会进步的热情,做到心中存正义、秉笔揭积弊。渐进性的新闻评论写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邸子瀛强调,评论写作让他的语言组织更具逻辑和弹性,使他能够轻松自如地扩缩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此外,在评论写作的淬炼中,他逐渐形成了一种“倒逼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不再去重复别人司空见惯的观点,而是主动从新的角度寻找突破口。
{图7:邸子瀛毕业照)
有人说,邸子瀛在新闻评论写作方面十分有天赋,但在他看来,人并没有有无天赋之分。他解释道,优缺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有人心思敏感,也许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适,但在新闻学习中,这可以转化成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因此,我们要学会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将此之不足转化为彼之天赋。此外,他也认为:天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并把此当成习惯,不断练习,只要摆正心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并为之付出行动,我们的目标都可以达成。带着理想,才能走得更远;秉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才能坚定信仰。浸润在百廿山西大学厚重的文化气息中,邸子瀛多了一份遇事不慌的冷静与从容。乐动ledong(中国)教师身上纯粹清澈的新闻理想与专业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他。久而久之,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树立了炽热的新闻理想:第一是要做一个阅尽天下事,识遍人间情的社会活动家;第二是要做一个致力于向世界展示立体、全面中国的形象展演者;第三是要做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不公的鞭挞者;第四是要做一个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新闻理想是每一位新传学子心中的一抔净土,它滋养着我们的人文关怀,承载着我们的专业追求。带着这份闪光的理想走向远方,“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一般人在尝试新鲜事物时具有“怯懦心理”,受地域文化影响,可能在山西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邸子瀛认为我们要破除“万事不敢为人先”的胆怯,敢于尝试,锐意进取。同样作为新传学子,我们也要坚守新闻理想,这样才能有热情去阅读、有责任去观察、有冲动去思考,用理想点亮人生。
(图8:邸子瀛红网个人文集)
采访者感言:
在采访中,邸子瀛学长侃侃而谈的气度、锐意进取的态度和卓越的思辨能力令我们敬佩。他坚持思考,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与写作方法,锻炼了扎实的新闻评论写作基本功。与此同时,我们能感受到他有一股“劲”,一股信念感的“劲”,这股“劲”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他的经历对现在许多“躺平”、“内卷”、处在迷茫状态的新传学子很有激励价值。希望我们新传学子能够汲取榜样力量,满怀理想与热爱,追光而行。
撰稿人:张丽 王甜叶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